在这个变化太快的时代,不光是创业者,就连在大公司里打拼的,也常常感觉跟不上趟。大家都在问,到底该怎么看如何看行业趋势?是靠直觉,还是看那些报告?感觉很多人都在瞎忙,以为多看几个PPT、多听几个会,就能把握未来,结果往往是风向一变,自己又站在了风口的反面。
其实,看行业趋势,真不是简单的堆砌数据。数据很重要,但它只是“形”,是表象。更关键的是“势”,是驱动这些数据变化的根本原因。打个比方,就像看股票,只盯着价格涨跌,那叫“炒股”;理解了公司财报、宏观经济、行业政策,再结合市场情绪去判断,那才叫“投资”。看行业趋势也是一样,我们得往深了挖,去理解为什么会这样,而不是仅仅罗列“今年增长了多少”、“明年预计多少”。
很多人误以为,看趋势就是看“大”,看那些宏观经济报告、行业巨头的战略发布。这些当然有参考价值,但往往是滞后的,或者说,它们是已经形成并且公开化的“势”,对普通人来说,抢占先机很难。真正有价值的,反而是那些细微的变化,那些正在萌芽,但还没被大众普遍关注到的“势”。
我记得几年前,我们公司还在研究社群营销的时候,当时大部分的目光还在“内容为王”,想着怎么写更好的文章,做更酷炫的视频。而我当时注意到的是,一些小圈子里的用户,他们交流的热情,远高于对内容本身的讨论。这种私域的、小范围的、高粘性的互动,就是一种“势”。我们当时试着搭建了自己的社群,虽然初期也很摸索,但确实抓住了那波用户从“被动接收”到“主动参与”的转变,后来效果比纯内容推广好很多。
那么,具体怎么才能捕捉到这些“势”呢?我觉得得从多个维度去“听”和“看”。
第一, 深入一线用户 。别光坐在办公室里听,去和你的用户聊,去他们常去的地方(线上线下都算)看看。他们怎么说话?有什么痛点?最近有什么新玩意儿在他们圈子里流行?我经常会花时间泡在一些垂直论坛、社群,甚至是一些产品的用户评价区。在那里,你能听到很多最真实的声音,很多时候,行业的突破点就藏在用户最不经意的一句抱怨或是一个新奇的用法里。
第二, 跨界学习与类比 。趋势不是孤立的,很多时候,一个行业的革新,会启发另一个行业。比如,早期的电商模式,借鉴了很多线下零售的逻辑。而现在,很多新零售的模式,又在学习互联网的玩法。我们要有意识地去关注其他领域发生了什么,有没有可以借鉴的模式或者方法论。我经常会看一些科技、设计、甚至心理学领域的文章,它们提供了一些关于人性、关于技术发展方向的独特视角,这些都可以用来反思我们所处的行业。
第三, 关注“颠覆者”而非“领导者” 。大公司当然有钱有资源,它们发布的报告和战略是重要的参考。但真正能引领趋势的,往往是那些敢于挑战现状、不被既有规则束缚的“小”家伙。关注那些在细分领域里悄悄崭露头角的产品,看看它们为什么能吸引用户,它们解决了什么现有市场忽视的问题。有时候,一个不起眼的新功能,一个小小的产品迭代,背后可能就隐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如何才能更早地捕捉到这些信号呢?这需要一些“前哨”意识。
技术创新的蛛丝马迹 :新技术总是最先驱动行业变化的。比如,过去几年,人工智能、大数据、5G的不断发展,就在悄悄改变我们做产品的逻辑,改变用户的行为习惯。要关注那些在实验室里、在开发者社区里讨论的技术,它们可能离普通消费者还有距离,但正是这些前沿技术,决定了未来行业的走向。
政策法规的风向标 :政府的政策导向,往往是对行业发展的一种“纠偏”或“扶持”。政策的变化,虽然有时看起来是“行政命令”,但背后往往反映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国家希望引导的方向。比如,环保政策的收紧,就直接催生了绿色能源、可持续材料等一系列新兴产业。
人才流动的方向 :人才的流动,也是一种非常敏感的趋势指标。当某个行业或某个技术领域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时,往往意味着这个领域有前景,或者正在经历重要的变革。观察那些技术人才、产品经理、市场营销专家们都在往哪里走,能够提供很多有价值的线索。
当然,看懂了趋势,也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将这些判断转化为实际行动,并且在实践中不断调整。
我们曾经有一次,基于对某种新兴社交模式的判断,投入了不少资源去做一款产品。结果发现,我们虽然抓住了用户对“连接”的需求,但对用户“隐私”的顾虑估计不足,也低估了产品从“兴趣圈”走向“大众化”过程中遇到的推广阻力。那次尝试,虽然没有达到预期,但我们从中也学到了很多关于产品设计、用户教育和市场推广的宝贵经验。
所以,与其说“如何看行业趋势”,不如说,这是一个“看、测、做、调”的闭环。你看到了一个潜在的趋势,然后进行小范围的验证(比如做一个MVP,或者在一个小社群里测试),再根据反馈去调整策略,甚至可能需要完全推翻重来。这个过程,需要勇气,也需要对趋势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但同时也要保持警惕,不被一时的“热门”冲昏头脑。
总而言之,如何看行业趋势,本质上是一个持续学习、深度观察、勇于试错的过程。它不是一本秘籍,而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对未来保持敏感和好奇的态度。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