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收是什么,不止是“买债券”那么简单

外汇汇率 (3) 4小时前

固收是什么,不止是“买债券”那么简单_https://wap.hpmsj.cn_外汇汇率_第1张

说起“固收”,很多人脑子里闪过的第一个念头大概就是债券,买国债、买公司债,听上去稳稳当当的。但真正深入做过这个行业的人,心里都清楚,固收的圈子远比想象的要大,也复杂得多。它涵盖的品类,操作的逻辑,以及背后牵扯到的风险,都值得好好聊聊。

“固收”的边界在哪里?

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如果股票是冲浪,那固收大概就是在大海里开船。目标是找到相对平稳的水域,但即便在大海里,也有暗流、有风浪,不能光想着“稳”,还得懂“航行”。

具体来说,“固收”这个词,最核心的指向是那些能够提供相对稳定、可预测现金流的投资品种。债券当然是重中之重,无论是政府发行的国债、地方债,还是企业发行的信用债,它们都有明确的票息支付和到期还本的约定。但这只是冰山一角。仔细想想,我们日常接触的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的就是短期同业存单、央票这些,本质上也是一类短期的固定收益工具。

再往外延伸,一些结构化的票据产品,或者是某些信托计划里,如果主要收益来源是固定的租金、贷款利息等,那也可以被归入广义的固收范畴。重点在于,它提供的是一种“预期收益”,而不是“业绩弹性”。

债券之外的“固定收益”

很多人容易把“固收”和“债券”划等号,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债券只是固收大家族里最核心、最容易被大家认知的一员。但在实际操作中,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更灵活的固收配置,会用到债券之外的工具。

比如,大家熟悉的货币基金,虽然名字里没有“债”,但它投资的就是那些期限短、流动性好的债权类资产,像是短期国债、央行票据、同业存单,甚至是一些优质的短期信用债。它的目的就是提供一个比银行活期存款稍高的收益,同时保证极高的流动性,大家赎回随时都能拿到钱。这背后,其实是对债券市场短期品种的一个有效利用。

还有一些结构化产品,会把银行的存款、保险公司的分红险,或者是一些信托计划里固定收益的部分打包起来,做成一个新的投资产品。这些产品的底层资产可能不是直接的债券,但它的收益模式,它的现金流生成方式,依然是围绕着“固定”这两个字来的。

固收投资的“套路”与“坑”

说句实在话,虽然固收听起来“稳”,但这里面同样有道道。不是说买个债券就能高枕无忧了,背后涉及到很多对市场、对产品、对风险的判断。

我们接触过的客户,有些就以为固收就是零风险,把大笔资金全都塞进去,结果遇到一些信用事件,或者市场利率大幅波动的时候,也会吃亏。比如,前几年有几家公司债出事,一下子就让一些原本觉得“铁定没问题”的投资者损失惨重。这背后,就是对信用风险的判断失误。

还有就是利率风险。大家都知道,债券价格和利率是反向波动的。如果央行突然加息,那么之前发行的低利率债券,价值就会下跌。如果你在加息前买了大量的长期债券,然后在加息后急着卖出,那一样会亏损。所以,对市场利率走势的判断,对持有债券期限结构的安排,都是非常关键的。

我记得早期我们团队做过一个尝试,就是想通过对一些细分行业的信用债进行深度分析,来挖掘被低估的优质债券。当时选了几个行业,做了大量的尽职调查,甚至去实地考察,结果发掘出几只不错的品种。但也有个别项目,因为对某个行业周期性变化预判不足,或者因为某些突发事件,导致债券出现违约,我们虽然提前进行了风险隔离,但还是影响了整体的收益表现。这个过程,让我深刻体会到,在固收领域,再“稳”的资产,也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和专业的判断。

对“流动性”的理解

固收投资,除了追求收益的稳定,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那就是流动性。尤其是在做机构资金管理的时候,资金的进出是需要严格把控的。一个好的固收产品,不仅要收益不错,还得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比较方便地把它变现。

有些债券,比如一些非公开交易的信用债,流动性就很差。你可能持有的时候票息挺高,但一旦你想卖出,可能找不到买家,或者只能折价卖出,这就会影响你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甚至带来额外的损失。

所以,我们在选择固收资产时,会非常看重它的流动性。货币市场基金之所以受欢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它的流动性极佳。即便是债券,我们也会关注它的发行规模、交易活跃度,以及有没有一些潜在的流动性风险。

我记得有一年,市场突然出现一些流动性紧张的情况,很多债券都无人问津,价格跌得很厉害。当时我们手头上正好有一些流动性较差的债券,本来想着能持有到期拿利息,结果因为资金面紧张,不得不以较低的价格卖掉,损失了一部分本金。这件事也让我们更加重视,在固收配置中,一定要留有足够的流动性作为缓冲。

固收配置的核心:久期与信用

如果非要总结一下固收投资的两个最核心的维度,那我认为是“久期”和“信用”。

“久期”说的就是债券对利率变动的敏感度。久期越长,利率变动对债券价格的影响越大。比如,你买一个10年期的国债,它的久期可能就比一个1年期的国债要长很多。在利率下行的周期,长久期债券更容易获益,但在利率上行的周期,长久期债券风险也更大。

“信用”就是指发行主体的还款能力。信用越好,债券违约的风险越低。国家信用(国债)通常被认为是风险最低的,而企业信用则根据企业的财务状况、行业前景等因素有所不同。很多时候,一些高收益的债券,往往伴随着较高的信用风险。

专业的固收投资,就是在久期和信用这两个维度上,根据宏观经济环境、市场利率走势、以及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精妙的配置和调整。这需要大量的研究、分析和经验积累。

如何看待“固收+”?

近几年,“固收+”这个概念也越来越流行。简单来说,就是在传统的固收资产基础上,增加一些弹性较小的权益类资产,比如少量股票、可转债,或者是一些景气度好的行业基金,来博取更高的收益。

从操作层面看,这其实是在尝试打破传统意义上“固定收益”的边界,但前提是,必须保证主要的现金流来源依然是稳健的固收资产,而那些“+”的部分,只是起到一个“锦上添花”的作用,不能因为追求多一点的收益,就牺牲了整体的稳定性。

这中间的度很难把握。一旦“+”的部分占的比例过高,或者选择的弹性资产波动性太大,整个产品就很难再称之为“固收”了,风险也随之放大。我们在给客户做资产配置的时候,会非常谨慎地考虑“+”的比例和标的,确保它不会对整体的稳健性构成威胁。

总结一下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固收是什么?”它不单单是买几张债券那么简单。它是一个体系,一种策略,一种对市场风险收益的深刻理解和精细管理。它要求我们不仅要懂债券本身,还要关注宏观经济、利率变化、信用评估,甚至对流动性管理有深刻的认识。这其中,既有对稳定性的追求,也有对风险的精准把控,更需要不断学习和经验的沉淀。就像在广阔的海洋里航行,目标是平稳,但安全抵达彼岸,靠的却是经验老道的船长和对海况的敏锐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