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朋友,尤其是在农村种地的,经常会问,为什么咱们种的为什么玉米价格这么低,一年的辛苦下来,好像净价没多少,甚至有时候还得搭点本钱?这事儿,说起来也复杂,但咱们圈里人琢磨来琢磨去,有这么几个道道,不是一句两句能说清的,也不是简单一句“供大于求”就能盖过去的。
很多人一上来就说,现在玉米产量太大了,国家收储的量也少了,所以价格就上不去。这话不假,但只是表象。我见过不少年景,即便总产量不低,但只要有某个环节出了问题,或者某个需求没被满足,价格立马就能看出点儿动静来。比如说,有些地方当年玉米棒子长得是好,但如果存储环节出了问题,发霉了,或者加工厂那边因为环保停产了,那哪怕总产量在那里,实际能真正转化为有效供给的就没那么多了。
还有就是,我们看到的“总产量”,里面有多少是直接作为口粮的,有多少是用来做饲料的,有多少是用来深加工的?这几个比例的变化,对价格的影响是巨大的。我记得前几年,有一阵子猪肉价格涨得厉害,那对玉米饲料的需求立刻就上来了,哪怕当年玉米产量没少多少,价格都比前一年好。反过来,如果养殖业不景气,猪少了,牛羊多了,那对玉米饲料的需求量可能就没那么旺盛了。
而且,玉米这个东西,它不仅仅是我们种出来的那个棒子。现在你看,很多地方都在搞玉米深加工,什么玉米淀粉、玉米蛋白粉、变性淀粉,还有酒精。这些产业的发展情况,直接决定了市场对玉米的需求‘质’和‘量’。如果某个加工环节出了技术难题,或者下游产品卖不动,那么对上游的玉米采购就会收紧,价格自然就受到压制。
现在市场信息流通快,国内玉米价格不可能完全脱离国际市场。你看,如果全球其他主产区,比如美国、巴西,当年玉米大丰收,价格低,那么他们出口的玉米就会便宜很多。我们的进口玉米成本一下就下来了。这时候,即便我们国内玉米产量没问题,但如果进口玉米的价格优势明显,贸易商自然会选择进口,这就会挤压国内玉米的市场空间,价格也就难以上涨。
我还记得有一次,就是因为国际市场上有个大国的玉米出现了一些病虫害,导致产量预计会下降,国际玉米期货价格应声而涨。那一瞬间,国内市场都有点蠢蠢欲动,连带着不少国内玉米现货价格都有点蠢蠢欲动。所以说,国内的玉米价格,有时候是被国际市场的‘风’吹着走的,我们自己种的玉米,虽然重要,但也不是唯一决定因素。
更何况,还有一些关税、配额这些政策性的东西。这些政策一调整,进口玉米的成本就会变化,进而影响国内市场的价格。有时候,我们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玉米,价格不如别人家便宜的进口玉米,心里滋味可想而知。
国家一直都有对粮食市场的调控政策,这其中也包括玉米。比如过去的“临储政策”,就是国家按照一个固定的价格大量收购玉米,这在很大程度上托住了玉米价格的底部,让农民心里有个底。但后来,随着库存量的增加,以及市场化改革的需要,这个政策有所调整,比如改为“市场化收购价”或者“生产者补贴”等等。
这些政策的变化,对农民的预期影响非常大。当年的政策是收购价,大家心里都有个谱,知道卖多少钱。可一旦变成市场化收购,那就得看市场行情了,如果市场行情不好,农民心里就没底,卖玉米的时候也容易着急,价格就被压得更低。这种心理层面的影响,有时候比实际供求关系还来得直接。
另外,国家对于玉米种植面积的指导,以及对深加工产业的扶持政策,也都是影响价格的重要因素。如果国家鼓励玉米深加工,那玉米的需求量就会增加,价格就可能走高。反之,如果因为某些原因限制了深加工,或者鼓励改种其他作物,那玉米的供给和价格又会受到影响。这些政策的‘信号’,我们农民都很关注。
其实,价格的最终落地,还要看加工企业。他们是直接的采购方,也是最终决定玉米“价值”的关键链条。如果加工企业,比如淀粉厂、酒精厂,他们生产出来的产品,比如淀粉、酒精,在市场上的销路好,价格高,那他们才有能力,也才愿意出更高的价格去收购玉米。反之,如果下游产品滞销,或者价格跌得厉害,他们自然就会压低玉米的收购价,把成本压力转嫁给农民。
我们之前遇到过一个情况,某个地区因为环保检查,一家大型的玉米淀粉加工厂被迫停产了几个月。那段时间,附近几个县的玉米价格都明显受到了影响,因为少了一个大宗采购的“吸纳器”,市场上多出来的玉米就不得不以更低的价格卖给其他小厂,或者自己储存。这种局部性的事件,虽然不像全国性的大丰收那样广为人知,但对当地玉米价格的影响,却是实实在在的。
所以,有时候我们觉得玉米价格低,不单单是产量的问题,也跟整个产业链条上其他环节的利润空间、市场需求密切相关。整个链条顺畅,利润合理传导,价格自然会有一个相对稳定的表现。一旦链条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价格就容易出现波动,而且很多时候,受伤的往往是处于链条末端的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