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不思而多虑》这句话出自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刘勰所著的《文心雕龙》一书。《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论最高峰的代表之一。
《文心雕龙》是刘勰于南北朝时期所著,全书分为两卷,共计十篇。其中的第六篇名为《识不思而多虑》,是文心学派的重要篇章之一。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诗歌创作的问题,特别是关于创作灵感和思考的关系。
《识不思而多虑》这句话意指创作时过于拘泥于琐碎的细节和繁杂的思虑,反而会阻碍创作的灵感和流畅性。刘勰认为,诗歌的创作应该追求灵感的自然流露,而不是过度思考和拘束。
这句话的原文出自《文心雕龙》第六篇的开篇,大意是说:“诗者,幽人也,又多思,故情兴而后诗生。诗生而后佳,故多思而不可识。识则不思而多虑,虑则不得其佳也。”意思是说,诗人通常都是幽居的人,他们思考得很多,因此情感被激发才能创作出好的诗歌。而一旦思考过多,就会陷入无法自拔的担忧和烦恼中,这样就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
这句话体现了刘勰对于创作的理解和观点,他主张诗歌应该追求自然流露的灵感,而不是过度思考和刻意追求。这种观点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后世文人的创作思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