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如何放贷安全

债券投资 (3) 1天前

个人如何放贷安全_https://wap.hpmsj.cn_债券投资_第1张

说到个人放贷,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风险太高”,想想那些新闻里头条的,要么是遇上老赖,要么是资金链断了,最后血本无归。但其实,这玩意儿真要做到安全,是有门道的,不是瞎猫碰上死耗子。我接触这行也有些年头了,见过不少人栽跟头,也摸索出一些心得。今天就聊聊,个人到底怎么才能把放贷这事儿做得相对安全点。

风险评估:不止看人,更要看事

很多人一上来就问“这人靠谱吗?”,这当然重要,但绝不是全部。在我看来,风险评估更像是在审视一桩生意,而不仅仅是借钱给某个人。得看这钱是用来做什么的,有没有明确的用途,这用途本身是不是能产生收益。比如,有人说要借钱做生意,那我肯定会多问一句:做啥生意?生意现在什么状况?有没有合同?有没有订单?这些都是判断风险的关键点。

我遇过一个客户,想给朋友的餐饮店周转。朋友说生意好,但细问之下,发现只是疫情前生意还可以,现在因为地理位置和竞争压力,人流量已经下来不少。而且,朋友拿出的流水,很多都是打折、会员卡充值这类,真正能看出现金流的,反而没那么多。这种情况下,光凭“朋友”这两个字就借钱,那风险就很大了。

还有些人,借钱是为了买房、装修,这种相对风险小一些,因为有抵押物,而且这些支出都是看得见的。但即便如此,也得看他有没有能力按时还款。房产证、收入证明、征信报告,这些东西都得过一遍。不能只看眼前,还得考虑未来一两年,他收入有没有可能波动,有没有其他大额负债。

所以,风险评估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而是要动态地去看,结合借款人的个人情况,再结合他钱的用途,以及整个市场的环境,才能做出一个相对准确的判断。那些只凭感觉或者熟人介绍就拍板的,往往是风险最大的。

合同是基石:细节决定成败

合同,这玩意儿是放贷最最最重要的一道防线,没有之一。好多人觉得都是熟人,写个借条就行了,太见外。我告诉你,熟人之间的事儿,反而更容易因为“不好意思”或者“碍于情面”而把事情搞砸。合同,恰恰是保护双方,特别是保护你这个出借人的重要工具。

合同里面,首先要明确借款金额、利率、还款方式、还款日期。这些都是基础中的基础。但关键在于细节,比如利率,得明确是年利率还是月利率,按揭还款还是等额本息,这些都得写清楚。利息的计算方式,逾期利息怎么算,这些都不能模糊。

我曾经遇到一个情况,就是一个逾期还款的,借款人说:“哎呀,我下个月就还,你别急啊,这利息就算了呗。”如果合同里没写清楚逾期利息,那他说这话,你还真有点不好反驳。但如果合同写明了,即便下个月还,逾期期间的利息也得按合同来,这样你的损失才能得到一定的弥补。

另外,担保条款也非常重要。如果是抵押贷款,抵押物的权属、价值、登记情况都得在合同里说清楚。如果是保证担保,保证人的资质、保证范围、保证方式(连带责任还是次位责任)都必须明确。这些细节,都是你在未来可能面对法律程序时,能够有理有据的关键。

还有一个常被忽略的,就是合同的履行地和管辖法院。万一真的走到诉讼那一步,知道在哪里打官司,流程怎么走,能省很多事。所以,别嫌麻烦,合同的每一条每一款,都要看清楚,必要的时候,找个懂行的朋友或者律师帮忙把把关,那绝对是值得的投资。

过程监控:让风险无处藏身

放贷不是一锤子买卖,合同签完了,钱借出去了,这事儿就算完。恰恰相反,真正的风险控制,是从钱真正到账那一刻才开始。你需要持续地关注资金的去向和使用情况,以及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能力。

比如,你借给某人一笔钱用于购买某项设备。那么,在约定的时间,你至少应该确认这笔钱是否真的花在了这个设备上。可以要求对方提供购买合同、发票,甚至在方便的情况下,拍个设备的照片。这样做的目的,是防止借款人挪用资金,把你的钱拿去做其他风险更高的投资,或者干脆挥霍了。

我有个朋友,借钱给一个做建材生意的朋友,说好了是用于采购一批钢材。结果,他朋友偷偷把钱拿去炒股了,而且亏了不少。等到还款的时候,自然是拿不出来。如果当初他能稍微关注一下,要求对方提供采购合同,或者在对方提货时跟着去看看,也许就能及时发现问题,把损失降到最低。

同样,对于还款能力的监控也不能放松。如果发现借款人近期有大额负债增加,比如又去办理了大额信用卡,或者又向其他平台借款,这都可能是他资金链紧张的信号。这时候,你可能需要主动沟通,了解情况,看看是否需要提前做些安排,比如要求增加担保,或者提前归还部分本金。

这种过程监控,不是要你像“监视”一样,而是要保持一种“关注”的状态。通过定期的沟通,了解对方的经营情况,以及还款的进度。如果对方主动告知遇到的困难,并提出解决方案,那通常说明对方还有还款的意愿。怕就怕那种一直躲着你,电话不接,微信不回的,那多半就是遇上麻烦了。

多元化策略:不要把鸡蛋放一个篮子里

就像投资一样,个人放贷也得讲究分散风险。如果你把所有的资金都借给一个人,或者一类人,一旦这个人或这群人出现问题,你就会血本无归。所以,学会分散你的放贷对象和放贷的金额。

我接触过一些做得比较稳健的人,他们不会把自己的闲钱全部拿去放贷,而是只拿出其中一部分,而且这部分资金还会分成很多笔,借给不同的人,做不同的用途。有的是小额的短期周转,有的是有抵押的中长期贷款。

这样做的好处是,即便有其中一两笔出了问题,对整体的资金链影响也不会太大。而且,不同类型的贷款,其风险收益特征也不一样。短期周转的利率可能高一些,但风险相对可控;有抵押的贷款,虽然利率可能不高,但安全性相对更有保障。

我还见过一些比较聪明的做法,就是把放贷行为和自己的主业结合起来。比如,一个做家具生意的老板,他会给一些有潜力的下游经销商提供货款支持,这不仅能帮助经销商,也能促进自己的生意。这种模式下,你对客户的了解更深入,风险也相对可控。

当然,这不是说每个人都得像专业金融机构那样去操作。但至少,要有一个“分散”的意识。别一股脑地把钱都投进去,那样风险太集中了,一旦出了问题,很难承受。

退出机制:为自己留条后路

在放贷之前,就应该考虑好,如果万一出现最坏的情况,我该怎么办?这叫做“退出机制”,或者说是“风险兜底”。这不仅仅是指合同里写的还款计划,更包括了当对方违约时,你能够采取的措施。

如果是抵押贷款,那就得考虑抵押物的变现能力。这套房子好不好卖?这批设备好不好处理?估值是否合理?别光看眼前的市场价,要考虑折价处理的可能性。我曾经有个朋友,借给一个人钱,对方用一套郊区的别墅做抵押。别墅本身值钱,但一旦需要变现,那可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而且要找到合适的买家,价格也未必能达到预期。

如果是信用贷款,那风险就更高了。这时候,你就得考虑,万一对方不还钱,我有没有能力通过法律途径追讨?对方是否有可供执行的财产?他的工作收入是否稳定?这些信息,在最开始评估风险的时候,就应该有所了解。

我还见过一些比较激进的做法,就是提前设定一些“触发条件”。比如,如果借款人连续两个月未能按时支付利息,或者出现重大负面新闻,那么出借人有权要求提前收回全部本金。这种条款,要写在合同里,并且要得到对方的确认。虽然平时用不上,但万一真到了那个地步,就能派上大用场。

所以,放贷前,一定要想清楚,如果遇到问题,我该如何“退出”,如何最大程度地挽回损失。这不仅仅是考虑收回本金,有时候,能够收回大部分本金,避免了更大的损失,也是一种成功。没有预设的退出机制,一旦出事,往往会陷入被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