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越来越少”,这听起来像是句玩笑话,或者说是一种普遍的经济焦虑。但如果真这么简单,那咱们也就不需要聊了。在我看来,这背后其实牵扯到不少我们日常经济活动中,不常被细究的细节,甚至是一些容易被误解的概念。
首先得搞清楚,“少”指的是什么?是说我们手里的人民币现金变少了?还是说相对于以前,人民币在我们财富里的占比变少了?又或者是说,人民币的购买力下降了?这几个角度,答案完全不同。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少”了,其实更多的是指后两项,尤其是在全球化和资产多元化的背景下。
就拿现金来说,现在谁还天天揣着大把现金?移动支付、银行卡、各种线上支付,早就把实体货币边缘化了。你可能觉得我的钱包里的人民币是少了,但那是支付方式变了,不是货币总量消失了。想象一下,以前买东西全靠硬币和纸钞,现在扫一下二维码就搞定,你肯定觉得掏钱的动作少了,但钱本身并没有“少”,只是形态和流转方式变了。
而且,别忘了国家在发行货币。从总量上看,人民币的总量是在增长的,这个很容易查到。所以,如果从绝对意义上的“总量变少”来看,那基本上是不成立的。我们感受到的“少”,更多是一种主观的、相对的感知。
更大的可能性,是我们感觉到“人民币少”,是因为我们的人民币资产,相对于其他国家货币的资产,显得“少”了。这跟资产配置的逻辑有关。随着中国经济体量的增长,我们在全球经济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也在增加,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也在提高。
但是,你想想,现在全球有多少投资品种?股票、债券、黄金、外汇、房产……你个人的财富,不可能只放在人民币计价的资产里。尤其是在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时候,大家会自然而然地将一部分资金配置到其他货币区,比如美元、欧元、日元计价的资产上。这就好比你家里的钱,不只放在一个抽屉里,会分散到不同的地方,这样才更安全,也更容易应对不同情况。
我记得以前做一些跨境项目的时候,客户总会问到汇率风险的问题。为了对冲这种风险,他们会要求一部分款项以美元或其他硬通货结算,或者干脆把一部分利润留在当地,转换成当地货币的资产。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在“分散”人民币的持有比例,让人民币在整体资产配置中的占比相对“减少”了。这是一种非常正常的、也是理性的财务行为。
还有一种“少”,就是我们常说的“购买力下降”。简单来说,以前100块钱能买到的东西,现在可能需要120块甚至更多。这不代表人民币总量少了,而是通货膨胀,导致同样的钱,能换来的商品和服务变少了。
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涉及到货币发行、经济增长、供需关系等等。我们国家一直在追求经济增长,而货币发行通常会伴随经济发展。当经济扩张的同时,如果货币发行速度略快于实际生产力的增长,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通胀。当然,温和的通胀在很多经济体中是被认为是经济活力的表现,但如果通胀过快,普通人的感受就会是“钱越来越不值钱了”。
我亲身经历过几次价格上涨。比如,几年前一顿饭可能就几十块,现在同样的水准可能要上百了。或者,以前买房可能是一笔巨款,但现在同样的面积,价格可能是翻了几番。这种感受,就是一种“人民币变少”的体现,但它不是人民币总量减少,而是购买力下降。
汇率是一个很微妙的东西。如果人民币相对于其他主要货币升值,那持有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就会增加,对于想把钱兑换成人民币的外国人来说,他们需要的人民币就“变少”了。反过来,如果人民币贬值,那意味着同样的外国货币能兑换到更多的人民币,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人民币的持有成本,或者说,让持有人民币的外国人感觉“赚到的钱”可能不如预期。
我见过一些做外贸的朋友,他们最关心汇率波动。当人民币升值的时候,他们出口的商品用美元结算,换成人民币的价值就打了折扣,感觉赚的人民币“少”了。反之,进口商品就便宜了,用人民币支付的部分就“少”了。这是一种非常直接的感受,就是汇率在左右着你实际拿到手的、以及实际付出的“人民币数量”。
再往深了说,国家的货币政策也会影响人民币的流向和持有。比如,为了吸引外资,可能会推出一些优惠政策,鼓励外资流入,这会增加市面上的人民币。反之,如果出于某些原因,比如资本外流压力较大,国家可能会采取一些措施来管理和引导资本的流向,甚至在特定时期收紧某些渠道。
我接触过一些金融机构的同仁,他们会讨论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我们的人民币走出去,意味着在海外会有更多的人民币持有者和交易者。同时,国内的资金也会寻求更广泛的投资机会,包括海外市场。这个过程中,人民币的“使用范围”和“流转地”都在发生变化,而我们在自己身边的“人民币数量”的感知,可能就不是唯一衡量标准了。
总而言之,“人民币越来越少”这个说法,更像是一种对经济现实的笼统概括。它背后可能是支付方式的改变、全球资产配置的需求、通胀导致的购买力下降,甚至是汇率波动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影响。理解这些,才能更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字面上的焦虑。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