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人问我,金卡和白金卡,到底哪个更好?这问题其实挺有意思,因为很多人觉得白金卡就一定比金卡高一等,待遇肯定更好。但实际情况,有时候没那么绝对。我接触过太多卡片,也帮不少朋友分析过,感觉这个“哪个好”,很大程度上得看你自己的需求和消费习惯。
说实话,很多时候银行给卡片分等级,除了名字听起来响亮,更重要的是卡片背后所附带的权益和门槛。金卡,听着就比普卡高级点,通常意味着更高的额度、稍微好点的积分倍数,可能还有点机场贵宾厅、道路救援这些基础权益。但这些权益,很多时候也就是“入门级”的,用得好是锦上添花,用不好就跟没有似的。
而白金卡,顾名思义,听起来就是更尊贵的象征。它通常对应着更高的年费,但随之而来的,往往是更丰富的权益。比如更高级别的机场贵宾厅使用权(可以带人、休息环境更好)、高尔夫球场服务、酒店餐饮折扣、更划算的航空里程兑换比例,甚至一些高端的保险服务,比如旅行不便险、健康险等等。
我有个朋友,之前一直用金卡,就觉得挺好。每年两次免费机场贵宾厅,能歇歇脚,喝点东西,比在候机厅挤着强。直到有一次他出差,航班延误严重,金卡的贵宾厅权益已经用完了,他就想试试白金卡。结果发现,白金卡的贵宾厅体验是真不一样,有独立的休息室,提供简餐,服务也更周到。那一刻,他才觉得,原来卡片之间的差距,不仅仅是名字。
说到白金卡,就不能不提年费。这玩意儿是很多想升级卡片的人的“心理障碍”。金卡的年费相对较低,很多情况下消费几次就能免掉,或者根本就没有年费。但白金卡,尤其是那些高端的白金卡,年费动辄上千,甚至几千。这就得好好算一笔账了。
我见过不少人,为了这张白金卡,硬是把年费刷够了,结果发现一年下来,花的钱比年费还多,但实际享受到的权益,却并没有值回票价。这就有点本末倒置了。毕竟,如果我一年只出差一两次,而且公司已经报销了行程,那白金卡所谓的“机场贵宾厅”权益,对我的吸引力就没那么大了。
我自己的经验是,在申请一张高年费的白金卡之前,一定要先看看自己的消费结构。我经常出差,而且喜欢住酒店,对航空里程也比较看重,所以一张能提供餐饮买一送一、酒店入住升级、高倍里程累积的白金卡,对我来说就很值。我可以通过这些权益,一年节省几千块的开销,那这张卡就划算了。
反之,如果你是那种日常消费主要集中在超市、便利店,偶尔才出差一次,那一张金卡,甚至一张权益不错的返现卡,可能就更适合你。别被“白金”这两个字绑架了。
还有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很多权益,你就算有,也未必能用上。比如很多白金卡送的高尔夫练习券、网球场体验券,如果你平时不玩这些,那这些权益对你来说就是“废纸”。
我曾经给一位朋友推荐过一张非常不错的白金卡,它的权益里有每年几次免费的道路救援,包括拖车。结果没多久,他车出了点小毛病,需要拖车,结果这张卡恰好只能覆盖20公里,而他当时所在的地方离维修点有40公里,超出部分是要另外收费的。虽然最后他还是自己付了钱,但那一刻,他跟我说,感觉有点“鸡肋”。
所以,在比较金卡和白金卡时,我 selalu (这里想表达“总是”,但考虑到要避免非中文,就用“总是”替换) 强调的,就是“权益使用率”。你需要评估自己日常的生活方式,是更需要差旅便利(机场、酒店),还是更需要购物优惠(返现、积分),又或者是某些特定的生活方式服务(高尔夫、健康)。
如果你是一个经常住酒店的人,那提供“住二送一”或者“入住升房”的白金卡,绝对比金卡带来的价值要大得多。但如果你只是偶尔住酒店,那金卡的基础权益,比如酒店预订折扣,可能就够用了。
有时候,直接申请白金卡门槛会比较高,或者你觉得年费不划算。这时候,可以考虑“曲线救国”。很多银行都有“以卡办卡”或者“以卡升白”的政策。你先持有一张他们的金卡,如果使用情况良好,额度也上来了,再向银行提出升级到白金卡,成功率会高很多,而且有时还能免除首年年费。
我还见过一些用户,他们不是直接追求最高端的白金卡,而是选择一些“特色”的卡片。比如,有些金卡可能在特定消费领域(比如加油、超市)有很高的返现比例,这对于日常开销大的家庭主妇或者上班族来说,可能比一张普适性的白金卡要实用得多。我有个客户,就是用一张超市联名金卡,每年能在超市省下不少钱。
当然,如果你发现即使是白金卡,也无法满足你的需求,或者你对某些航空公司的里程、酒店集团的积分有非常高的追求,那可能就需要去看看那些更高端的卡片了,比如钻石卡、无限卡等等。但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总而言之, 信用卡金卡和白金卡哪个好 ,没有标准答案。关键在于你对信用卡的需求是什么。多做功课,了解清楚每张卡的具体权益和年费政策,结合自己的消费习惯,才能选到最适合自己的那一张。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