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提到马克思是如何解释利率的,脑子里可能立马就想到什么“剩余价值”或者“剥削”,觉得他老人家把利率看成就是资本家压榨工人的工具。这话说对了一半,但远非全貌。我刚入行那会儿,对这块也是一知半解,只知道利率高低影响借贷成本,影响投资,但具体马克思是怎么把它纳入他那套经济分析体系的,一直没太摸透,直到后来自己真刀真枪地在金融市场摸爬滚打,才逐渐有了些自己的体会。
马克思理解利率,得先把他的“劳动价值论”和“资本增殖”这几板斧摆出来。在他看来,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生产它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而资本的本质,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能“生钱”的钱。那么,利率,放到这个框架里,就不是一个简单的“钱的时间价值”或者“风险溢价”那么简单了,它更像是资本增殖能力的一种表现,一种对资本所有者“无中生有”地获取收益的补偿。
这么说可能有点抽象。打个比方,你就想象一个面包店老板。他投了100块钱买面粉、酵母,雇了工人,生产出价值150块钱的面包。这多出来的50块,就是剩余价值。现在,如果他要借100块钱来开新店,银行或者其他贷款方给他这笔钱,除了本金,自然要收点利息。马克思认为,这个利息,本质上也是从他生产出的剩余价值里再挖出来的一部分,是资本家为了使用别人的资本而支付的“使用费”,这使用费最终也来源于劳动者的劳动。
当然,马克思也承认,利率会受到供求关系的影响,供大于求利率就低,供不应求利率就高。但这只是现象,在他看来,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资本的增殖逻辑。他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大意是说,资本只要有一点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有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下最大的罪行,甚至冒着绞死的危险。利率,作为资本增殖的一部分,当然也逃不过这个逻辑。
马克思在《资本论》里,还特别强调了“资本的有机构成”对利润率的影响,进而也会间接影响利率的水平。所谓有机构成,就是指不变资本(主要是生产资料)和可变资本(主要是劳动力)的比例。随着技术进步,生产资料的比重会越来越大,劳动力的比重相对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劳动生产率不提高,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就可能下降。
这和利率有什么关系呢?你想想,如果整体的投资回报率(利润率)都在下降,那么资本家愿意支付的利息自然也会跟着受到挤压。反过来,如果利润率高企,资本家就更愿意借钱投资,对资金的需求增加,利率也可能随之上升。马克思的分析,就是要把利率放到整个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宏观框架下去理解,而不是孤立地看待。
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公司在评估一个大型项目的融资成本时,就遇到了类似的问题。当时宏观经济整体处于一个上升周期,企业盈利能力普遍不错,银行的贷款利率也相对较高。但这个项目本身的特点是,它对技术和设备的投入非常大,也就是说,它的不变资本比重很高。我们当时就分析,虽然整体市场利率高,但如果这个项目的技术优势能带来超额利润,那么高利率的融资成本是可以承受的,甚至可以说,相对较高的利率,也反映了市场对这个项目较高回报率的预期。
当然,实操中还有很多其他因素会影响利率,比如央行的货币政策、通货膨胀预期、国家风险等等。马克思的理论提供的是一个底层逻辑,一个解释为什么资本会寻求利息收入的根本原因。他不会去告诉你具体的点数该怎么定,那是市场和政策的事情。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里,把利息看作是“资本的必然形态”或者说“利息资本”。他认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本会越来越集中,也越来越倾向于脱离直接的生产过程,变成一种纯粹的“生息资本”。这时候,资本家可以不直接参与生产,而是通过放贷、购买股票债券等方式来获取利息或股息。
这其实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看到那么多“金融大鳄”,他们本身可能不直接拥有工厂,但却能通过金融杠杆和各种金融工具,控制巨大的生产资源,并从中获取巨额的利息和利润。马克思的观点,就是说这种纯粹的利息收入,从根本上说,仍然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是资本家从其他正在生产的资本那里榨取来的。
我曾经在一家投资银行工作过,见过很多项目融资的案例。有一个项目,客户原本的业务做得很好,但为了扩大规模,需要巨额贷款。我们设计了一套融资方案,其中一部分就是通过发行债券。我当时就跟客户的财务总监开玩笑说,这就像您把您的企业打包好,租给别人用,然后您就能坐收租金(利息)。马克思的理论,就是把这种“租金”的根源挖出来,说它最终还是来源于劳动和生产。
当然,他也分析了利息在不同资本形式之间的转化,比如商业资本、借贷资本、产业资本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借贷资本的利率,会围绕着一个平均的利润率波动,受到商业利润率和产业利润率的影响。
马克思的理论,尤其是关于利率的部分,在解释一些现象时非常有洞察力。比如,为什么在经济萧条时期,即使利率很低,很多企业也不愿意借钱投资?马克思会说,这是因为利润率下降了,资本的增殖能力减弱了,即使融资成本低,也难以获得可观的回报。这就跟你就算能低价租到场地,但如果市场没需求,你也不敢扩大生产一样。
不过,实操中也有一些地方,马克思的理论可能没那么直接适用,或者需要我们自己去结合现实做进一步的思考。比如,他更侧重于分析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运动规律,对于非市场经济因素,比如央行主动调控利率来稳定经济、抑制通胀,这种“反周期”的政策干预,在他那个时代还没那么成熟。
我记得有一年,我们公司参与了一个政府引导基金的投资项目。这个基金的利率非常低,低到几乎只有成本价。当时我们内部有人就讨论,这和马克思说的“利息是资本增殖的体现”是不是有点矛盾?后来才明白,这种低利率更多是一种政策性引导,是为了鼓励特定产业的发展,其背后的逻辑已经超越了单纯的资本逐利。
所以,理解马克思是如何解释利率的,关键在于把握他理论的核心逻辑,那就是利率作为资本增殖的一个环节,最终根源于剩余价值的生产。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现实世界的利率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受到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包括技术、市场供需、政策调控等等。马克思的理论是理解这个复杂世界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但它不是全部。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