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斯贝尔怎么样?”这问题,估计不少在通信设备圈摸爬滚打过的老炮儿都问过,或者在心里琢磨过。这玩意儿,说实话,不是一句两句话能概括清楚的。它牵扯到太多实际应用场景,从运营商的核心网,到企业专网,再到各种定制化方案,都有它的身影。所以,与其说它“怎么样”,不如聊聊它在不同场合下的表现,以及我们实际接触下来的一些感受。
最早接触高斯贝尔,可能还是在一些运营商集采的清单里。那时候,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它的核心通信技术,比如在IP承载、移动通信交换等方面的能力。从技术层面来说,高斯贝尔的底子还是比较扎实的,特别是在一些电信级设备的研发上,积累了不少经验。他们也确实有自己的技术研发团队,这点在跟他们技术人员交流的时候能感受到,对一些核心协议、底层架构的理解,还是比较透彻的。
当然,技术好不代表一切都完美。早些年,在国内通信设备市场,老牌劲旅太多,而且用户习惯、生态链条都相对固化。高斯贝尔想要在这种环境下突围,光靠技术,或者说光靠“听上去不错”的技术,是不够的。还得看它能不能真正落地,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能不能在成本和性能之间找到一个比较好的平衡点。
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一个大型园区网络做升级改造,甲方对网络稳定性要求极高,同时又希望能引入一些新的技术特性,比如SDN。当时我们就考察了几家设备商,高斯贝尔也是其中之一。他们的技术方案,在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数据转发效率、协议兼容性都写得很清楚。但是,当我们深入到一些细节,比如配置的灵活性、故障排查的便捷性,以及与现有其他厂商设备的兼容性时,就发现需要更细致的验证。
说到落地,不得不提实际的项目经验。我们承接过一些需要部署高斯贝尔设备的网络项目,整体感觉是,他们的产品在某些特定场景下,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比如,在一些对成本比较敏感,但对基础通信功能要求又很高的项目里,高斯贝尔的一些入门级产品,性价比就比较突出。
我记得有个项目,是一个区域性的数据节点,需要承载大量的业务流量。甲方预算有限,但又不能牺牲性能。我们最终选择了高斯贝尔的一款路由交换设备。在部署过程中,设备的安装和基础配置还算顺利。设备上线后,在日常的流量转发、VPN隧道建立、QoS策略的执行等方面,都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而且,他们的设备在功耗和发热方面,控制得也还可以,这对于一些对机房环境要求不那么苛刻的场景来说,是个不错的加分项。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在另一些更复杂的项目中,尤其是在需要深度定制、集成或者与其他前沿技术结合时,高斯贝尔的一些产品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了。比如,在处理一些非常规的协议报文、或者需要跑一些非常精细的网络控制逻辑时,我们确实遇到过一些挑战。这时候,你就得看他们的技术支持团队能不能及时跟进,能不能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有时候,响应速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产品本身的技术参数更重要。
做通信设备,细节决定成败。在高斯贝尔的产品上,我们也遇到过一些,怎么说呢,就是那种“虽然不影响大局,但总有点别扭”的小问题。比如,设备的命令行接口(CLI)风格,跟市面上主流的几家厂商不太一样,需要一段时间去适应。虽然他们也有图形化界面(GUI),但很多高级配置,还是得通过CLI来完成,对于习惯了其他厂商CLI操作方式的工程师来说,学习成本是有的。
还有就是,在进行大规模配置或者批量升级的时候,我们发现他们的管理工具,在某些方面的自动化程度还有待提高。有时候,你需要写一些脚本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但这也会增加工程师的工作量和出错的风险。当然,这可能也跟我们当时接触的产品线和版本有关,毕竟设备更新换代很快,情况可能已经有所不同。
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点是,当你在处理一些涉及到复杂故障,需要跨网段、跨设备进行联动排查的时候,高斯贝尔设备在日志的详细程度、告警信息的关联性以及流量抓包的深度上,有时会比一些国际大厂的产品要逊色一些。这使得在定位一些棘手的网络问题时,我们可能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除了产品本身,一个厂商的生态建设和技术支持能力,也是我们评估其价值的重要维度。高斯贝尔在这方面,这些年应该也在努力。从他们参与的一些行业标准制定,或者在一些高校的合作项目来看,是有在往这个方向走的。他们的技术支持团队,我接触下来,总体是认真的,也愿意沟通。但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可能在应对一些非常前沿或者非常“怪异”的需求时,储备不够充分。
我们有时候会跟一些其他厂商的设备一起混合组网,这时候,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以及管理平台的统一性就变得非常重要。高斯贝尔在这方面,如果能提供更开放的API接口,或者更标准化的协议支持,对于我们做集成项目来说,会更加便利。毕竟,我们不可能只用一家厂商的设备,怎么样让不同厂商的设备和谐共存,才是我们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总的来说,高斯贝尔怎么样?这问题没有标准答案。它适合某些场景,在某些方面有其优势,但在其他方面,可能还有提升的空间。对于我们这些实际做项目的人来说,关键是了解它的长处和短处,然后根据具体的项目需求,去权衡和选择。与其问“怎么样”,不如问“它是否适合我的这个项目”,这才是更实际的做法。
下一篇
已是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