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铁建为什么一直跌?这背后不只是一个简单下跌

财经时评 (2) 11小时前

中国铁建为什么一直跌?这背后不只是一个简单下跌_https://wap.hpmsj.cn_财经时评_第1张

“中国铁建为什么一直跌?”这个问题,圈内不止一个人问过,甚至有时候在项目现场,大家也会带着点茫然地聊起。感觉这几年,好像除了那几个风口上的赛道,很多我们熟悉的大基建板块,日子都不太好过,中国铁建作为其中的代表,这股价的表现,确实让人看不懂,又好像能说得通。

市场情绪与估值错配

最直观的,当然是市场情绪。现在投资讲究“讲故事”,讲什么人工智能、讲什么新能源,讲得天花乱坠,股价就能飞起来。回头看看中国铁建,都是实打实的项目,修桥铺路、建铁路、搞基建,这些都是“老本行”,在当前这个快速迭代的市场环境下,总显得不够“性感”。大家可能更愿意把钱投到那些能短期内看到爆发性增长的领域,而对中国铁建这种体量巨大、增长相对稳健,但缺乏颠覆性叙事的公司,就有点“看不上眼”了。

而且,这种情绪还会影响到估值。本来,中国铁建的项目,都是国家需要,稳定现金流,长期来看,是有价值的。但市场用“讲故事”的逻辑去衡量它,就觉得它的市盈率(PE)、市净率(PB)太高了,不够吸引人。明明资产摆在那里,可就是没人愿意给一个更高的“故事价”。这种估值上的错配,是压在股价上的第一块大石头。

我记得有一次,跟一个券商的朋友聊,他直接说,“现在哪有人关心你项目质量好不好,能不能挣钱,关键是你的故事能不能讲得下去,能不能吸引新资金进来。”这句话虽然糙,但确实点出了很多问题的核心。

行业周期与宏观经济的拉扯

再一个,就是行业周期和宏观经济的影响。中国的基建,很多时候是跟国家经济发展节奏紧密相关的。过去十几年,基建投资确实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铁建这样的公司,也抓住了历史机遇,发展得非常快。但现在,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增速放缓,对基建的依赖也在调整。国家更注重高质量发展,强调“不搞大水漫灌”。

这意味着,虽然我们还能看到很多大型基建项目在推进,但相比过去那种“遍地开花”的局面,增速肯定是下来了。对于中国铁建来说,它体量太大了,下游项目需求少了,哪怕是一点点,对整体营收的影响也是巨大的。而且,在这种经济环境下,一些地方政府的偿债能力也可能受到影响,这对于像中国铁建这样回款周期较长的企业来说,潜在的风险也会被放大。

我们自己做项目的时候,也明显感觉到,以前只要项目审批下来,资金到位就很快。现在,不少项目在资金落实上,确实会多一些波折,回款周期拉长,这对企业的现金流压力是实实在在的。

经营压力下的盈利挑战

当然,中国铁建本身在经营上,也面临着不少挑战。这么大的体量,管理难度可想而知。项目分散,遍布全国乃至海外,每个项目都有自己的具体情况,成本控制、利润率保证,都需要极其精细化的管理。

我曾在某个海外项目上,因为当地的政策突变,导致材料成本一夜之间翻倍。这种非市场因素造成的成本剧增,对于我们这样的“大块头”来说,稍有不慎,就可能让一个原本盈利的项目变成亏损。而且,行业内的同质化竞争也一直存在,在争夺项目的时候,价格战在所难免,这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

有时候,我们在内部总结的时候,会发现,一些早期我们认为“铁板钉钉”能挣钱的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为各种 unforeseen factors,利润被一点点蚕食,最终可能只剩下微薄的利润,甚至打平。这种“赚辛苦钱”的状态,对于追求股价表现的公司来说,是很难获得市场认可的。

资产负债与融资成本

再深入一点,中国铁建作为一家央企,背负着巨大的资产和负债。虽然有国家信用背书,但这么庞大的账面,尤其是那些长期未完工的项目,占用的资金量非常可观。如果遇到融资难或者融资成本上升的情况,对公司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过去,银行的授信额度相对宽松,利率也比较低,公司可以通过借贷来支撑扩张。但现在,整个金融环境都在变化,对高杠杆、高负债的企业,监管会更严格,融资的门槛也会提高。一旦融资成本上升,即使项目本身能挣钱,也会被这部分成本“吃掉”不少利润。而股价的下跌,反过来又可能影响到公司的再融资能力,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曾经有一个项目,因为银行信贷政策的收紧,原本以为很稳的资金链一下子变得紧张起来,为了维持项目进度,不得不去寻找更高成本的融资渠道,那段日子,真是让人焦头烂额。

转型与创新:路在何方?

最后,也是最关键的,是中国铁建这样的传统基建巨头,在面对新时代、新趋势时,如何进行有效的转型和创新。仅仅依靠传统的“铁公基”模式,显然已经难以支撑起市场对其未来增长的期待。

这几年,我也看到公司在尝试一些新的领域,比如城市更新、绿色建筑、智慧交通等等,这些都是未来的方向。但从一个庞大的传统国企,完成一次彻底的、能够反映到股价上的转型,这个过程非常漫长,充满了各种阻力。它不仅仅是几个新项目的落地,更是企业文化、管理模式、技术人才等方方面面的革新。

有时候,你会觉得,他们在努力,也在变革,但这种变革的速度和力度,似乎还不足以让资本市场眼前一亮。毕竟,资本是逐利的,它需要看到实实在在的、可量化的、能够带来爆发性增长的业务和利润。而中国铁建,这种“国之重器”,它的成长逻辑,可能需要的是时间和耐心,但恰恰是这两种东西,在当下这个追逐“快”的市场里,显得尤为稀缺。